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邯郸KTV招聘网 > 邯郸热点资讯 > 邯郸学习/知识 >  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老子“道法自然”、“天

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老子“道法自然”、“天

2022-06-01 04:51:58 发布 浏览 214 次

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学派,继承和发展了老子“道法自然”、“天道自然无为”的世界观。《大宗师》说:“道有情有信,无为无形。可传而不可受,可得而不可见。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。”《齐物论》说:“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;有有也者,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未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。俄而有无矣,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”,就是说,世界有它的没有开始,有没有开始的开始,世界的源头是找不到、分不出来的,假如用“有”、“无”来辩论,也是“没有有和无”,以至连“没有有和无”也没有。因此,世界宇宙的本源是无名无形的、非物质的东西,超越了认识范围,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精神性的本体。

庄子反对上帝,反对有一个造物主,宣扬天道自然无为的论点。但他在摆脱了目的论的同时,又陷入了宿命论的范畴。《德充符》称:“死生、存亡、穷达、富贵、贤不肖、毁誉、饥渴、寒暑,是事之变、命之行也”,宣称“命”是主宰人类的,人类的力量是无法超越的,在道或自然面前,人类只能听其摆布而已。这里,庄子赶走了上帝,请来了“命运”之神,这种思想为以后道教的产生,打开了方便之门。

庄子认为宇宙世界是不可知的,因此,在以“形而上者”为认识对象时,表现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,而在以“形而下者”为认识对象时,则表现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。将认识和无认识混为一谈,对认识的性质,以及人们主观认识能力全盘否定,认为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”,认为“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。”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,排斥了外向型的认识思维方式,而代之以内向型的精神意向为主导的思维方式,提倡“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”;提倡“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”;倡导用“坐忘”“心斋”的方法,使自己的思维超脱于世俗之上,以求在自我内向观照直觉中,运用自我情感体验,来与天道自然冥合。庄子这种神秘主义的精神体验认识论直接为道教所吸收,发展成道教中重要的修炼方法。

老子学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没落阶级急剧变化的意识,庄子学派又进一步发展,从客观惟心主义转到主观惟心主义,以清静淡泊,全性保身为旨趣,更趋于消极颓废。老庄之学成了后世遁迹逸民的全身之术,同时也影响到道教的教义。道教中不少名称术语,如“太初”、“太清”、“太素”、“太始”、“一气化三清”、“三一混合”等都直接取自《庄子》一书。

魏晋南北朝之际,士大夫趋尚玄学,归趣庄老,认为老子导庄学之源,庄子扬老学之波,推崇《庄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为三玄,庄子的学术思想才开始在学术界产生深刻的影响。至于道教,即使在晋南北朝《庄子》学风气大炽之时,也没有与《庄子》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关系,即便有道士也好其学,也没有因此产生新的道教理论。至唐代,道士成玄英注疏《庄子注》,称:“《庄子》者,所以申道德之深根,述重玄之妙旨,畅无为之恬淡,明独化之睿冥。钳楗九流,括囊百氏,谅区中之至教,实象外之徵言者。”发挥《庄子》恬淡、独化、无为、重玄的思想,使之与宗教超脱精神结合起来,这一思想倾向,在唐中叶时期,颇具影响。玄宗开元二十年()置崇玄学,令生徒诵习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,策试亦有《庄子》条。天宝元年()二月,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,这样就通过术业与宗教双重手段,将庄子与道教紧密地结合起来了。

早期道教

道教所谓的“道”,从宗教教义上讲,源于古代神道设教的“神道”。《周易·观卦象辞》有:“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。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。”《中庸》有:“鬼神之为德,其盛矣乎?视之而弗见,听之而弗闻,体物而不可遣,使天下之人,斋明盛服,以承祭祀。”鬼神崇拜,使道家思想与神道合流,以致先秦以来的方术、巫祝、符咒、占卜、炼养等也被早期道教吸收过来成为部分传教手段和斋醮内容。

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调阴阳、顺四时、序五行,以政令配月令的阴阳五行递变说也深刻地影响着道教的产生。张陵草创五斗米道于巴蜀地区,就把道区分为二十四治,各配以阴阳、五行,上应二十八星宿,下应二十四节气。早期道教经典《太平经》中也充满着这种思想,《黄庭内景经》以五行配五脏;《周易参同契》以卦爻配阴阳五行,以阐述道教炼丹用药的火候。

早期道教思想在刚形成时,就吸收了大量的儒家思想,尊崇天、地、君、父、师的伦理制度,并以忠、孝、仁、义为收徒的主要条件,认为:“欲求仙者,要当以忠、孝、和、顺、仁、信为本。若德行不修,而但务方术,皆不得长生”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